如果我們認真解讀近10年全球企業500強的進退故事,就會發現在這個圈子里停留五年以上的公司都擁有強大而厚重的財務實力。依靠這種實力,上述公司的技術創新、市場拓展、人才吸納、資源整合與發展速度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蔓延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不利影響下,中國非金融類的大型企業都面臨著不同的財務危機,暴露出了過去粗放增長過程中重規模輕質量、重業務輕財務、重投資輕回報的致命病根。表現為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債務總額不斷迭加,凈資產逐年萎縮,財務費用支出驚人,業務收入增加趨緩,現金流空前緊張,利潤下滑跌幅過大,總資產收益率低得可憐,成為名副其實的“資產規模的巨人,財務實力的矮子”。
反思與審視過往形成的身高體弱發展慣性的路徑依賴,中國企業必須將精力和熱情回歸到強身健體、消浮去腫、克服內虛、充盈血液的軌道上來,充分發揮財務實力,尤其是財務軟實力的根本作用,將財務實力作為自身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和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來重新定位,確保戰略上的財務驗證、業務上的財務支撐,糾正財務資源的錯配,千方百計地積累財務實力。
再思財務實力
財務實力是企業財務資源可控量和財務資源整合力的集合,是企業經濟實力的集中表現,由此也可以將企業財務實力劃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層面。財務硬實力是企業可運用的財務資源總量,它是可表達的、可量化的、可測度的,包括企業資本結構、債務結構、資產質量、市場規模及自由現金流、成本水平狀態、財資要素匹配能力等等。
鑒于借助債務杠桿形成的債務流量可能給債務人未來帶來收益和風險雙重可能,并且與企業自由現金流呈此消彼長關系,債權融資是否構成財務硬實力,要看債務的邊際貢獻和企業償債能力才能做出判斷。資本結構是企業財務硬實力的靜態權屬,它表達企業凈資產與負債資產的對比關系。一般來說,企業凈值比例越高,抗風險能力越強,債務融資空間就越大。資產質量和自由現金流構成企業造血系統中兩個重要變量,是財務硬實力的源泉所在。能夠產生穩定的可預期的現金流的資產為優良資產,依靠優質資產,企業不僅可以補償當期消耗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而且能夠創造附加值,從而形成效益積累。企業間的競爭本質上亦是資產質量的競爭。這包括了存量資產的競爭和增量資產的競爭。有競爭力的企業,增量資產不斷優于存量資產。市場規模是企業在本行業中的位次和份量。市場占有率高的公司,財務實力表現得較為強勢,起碼在研發、制造、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的資源匹配上有持續的推力。盡管市場規模彰顯實力,但成本控制狀態卻對此構成了相當大的制衡,并會導致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那些拼本促銷的企業是難以“血戰到底”的。
進一步透析企業財務硬實力,可以簡要濃縮為“量、本、利”三個方面。“量”包含了資產質量和自由現金流量;“本”包含著資本結構和成本控制;“利”指由市場銷售規模和財務資源配置所產生的績效。財務實力以量、本、利為根基,在持續積累中不斷地實現相互平衡,使三個維度更加具有彈性和成長性。企業若真正追求做強做大,就應當努力夯實財務基礎,穩住財務重心,積累財務實力,適度加快發展。在中國企業中,我們發現有兩種極端的“用力不當”傾向:一是根本不顧及實際財力約束,“自己為自己壯膽”的激進主義傾向,攤子鋪的很大,但收效甚微,無法應對嚴峻市場競爭的考驗;二是在財力資源充裕且又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在債務杠桿使用上縮手縮腳,“自己嚇唬自己”的財務保守主義傾向,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錯過了企業應達到的“量級”。
近觀財務軟實力
企業財務軟實力是其經濟實力的抽象表現,是一種可以感到而看不到的無形財力資源。它不可量化,不可測度,但并不神秘。具體說來,財務軟實力是對企業的財務智慧、財務精神、財務能力和財務形象的綜合概括,是掌控硬實力的人文力量。我們可以借助國學的研究成果,近觀財務軟實力,仍然可以按勢、道、術以及“取勢、明道、優術”三個層次,具體分析財勢、財道和財術生動而鮮活的力量所在。
財勢。這里的“勢”有特定指向,是指由企業財務人脈和財務形象所搭建起來的財務勢能,即企業的財務影響力。與國學中的運勢,即“審時度勢、因勢力導、順勢而為”的戰略態勢有很大的區別。由企業CEO和CFO的使命感、專業能力、協調能力、交往能力和人格魅力所形成的企業財務人脈是極為寶貴的無形資源。它使企業在與“利益相關者”的持續交往中獲得良好的社會認同和良性互動,能夠及時足額有效地獲取外部的財務資源,形成雙贏和多贏的合作結果。財務人脈匱乏、單薄的企業,無法得到利益相關者的認同及有效合作,辦起事來困難重重,在外部財務資源整合中處于弱勢。因此人脈管理是企業財勢積累的硬功夫,良好的財務人脈甚至會挽救企業的財務危機。
財務形象是企業在財務和經營活動中積累下來的社會認同和行業地位,是外部感覺、口碑、評價的凝聚,并形成好、一般、差等心理印象。企業可以在財務自覺、財務自律、財務自由的規范運作中獲得優良的社會形象,依據這種勢能,企業借此獲得較高的信用評價,取得合作伙伴的信賴、支持與深度合作。
財道。財道是企業財務文化和財務理念的特定表達,它攬括了企業的財務精神(理想)和財務素養兩方面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財務價值觀及其踐行能力。財務精神是一個企業的財務基因,是財務人格化的理想訴求,包括了誠信、節儉、精進、穩健四維元素。誠信是古老商業文明和現代契約精神的交匯融合,它是經營之本、理財之基。尊重所有權和債權的誠信精神會為企業積累起寶貴的信用財富,從而在獲取外部財務資源過程中始終處于令人信任的地位。節儉是基于專業化、精細化、效用化的財務管理和財務核算方略。“遍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全面核算原則體現大處節儉,可以為企業積累成本優勢;全員費用管理體現小處節儉,可以為企業養成良好的生存習慣。企業不論大小,節儉之道不可偏廢。可貴的是大企業的“小氣”,可怕的是小企業的“大氣”。企業財務的現代功能是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精進表達了企業財務在企業發展中嚴謹而積極的進取精神,是財道之中的“動能”圍繞戰略目標有效地對業務結構配置財力資源。聚財、理財、生財永遠是財務的立命之道。在大型商業機構中,戰略、財務、業務是持續健康發展的“三引擎”。缺乏財務精進能力的企業,發展態勢上必然顯得缺乏生機與活力。在企業財務格局平穩、投資預期較佳、風險可控的條件下,財務是應當積極進取的,成長預算可以貼近上限安排。但財務不僅是發動機之一,而且是制動系統,任何時候都不應丟掉財務的理性和穩健精神。在投資前景十分復雜、融資成本高企不下、內外部經營環境趨于蕭條情況下,財務應及早預警,及時控制融資投資節奏,始終保持財務重心,適時“制動”,防止企業之列駛入“發展陷阱”。
企業財務素養是企業家多年的職務養成,即我們所說的商業頭腦。是企業團隊財務意識的植入、財務知識的獲取、財務經驗的積累、財務眼光的培養、財務自律的循序、財務自覺的發心。可以認為,
財務素養在計劃經濟、產品經濟時代不具備生存土壤,它是資本時代企業精細化、專業化、價值化管理的新技能追求,是現代財務的“人文基礎”,是與創新素養共同構成的企業內生文明。具有良好財務素養的企業永遠是抗風險能力最強、發展最可持續的企業。
財術。財術是指企業的財務創新能力、財務操作力、執行力和流程再造及管控力。它包含了財務方法和財務工具的結合、財務技巧與財務規范的一致、財務核算與財務信息的高質化等等。“術業有專攻”,財術的優化并非一日之功,它是所有企業的財務技術瓶頸,企業之間財務能力的差異,極有可能是源于某個成員單位、某個投資項目、某個成本環節、某種信息披露等等“微差”所積累或放大的。企業要注重制度、流程、工具、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提升整個團隊的專業管理能力,但也要端正“優術”的目的性,為財道、財勢打下堅實的基礎。
財務實力的量、本、利;勢、道、術,構成了企業的財務骨骼與魂魄。六大元素的提升與匹配正是企業財務實力打造的真實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