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將以130億美元收購法國阿爾斯通公司電力業務,由于法國政府面有難色,德國西門子公司也有意介入,要與阿爾斯通聯手重組電力和交通業務的消息十分搶眼。
雖然法國阿爾斯通公司是世界上領先的電力和交通基礎設施設備提供商,從法國高速鐵路TGV到城市軌道交通設施,再到先進的核電設備和電力傳輸基礎設施,阿爾斯通憑借高附加值產品,在全球有著很強的競爭力,一直是法國高科技的象征和驕傲。
但是,隨著全球競爭日趨激烈,交通和電力設備的大訂單都需要雄厚資金作保證,與以前客戶會對訂單提前付款不同,如今沒有雄厚的資金將無法獲得大額訂單,阿爾斯通因此面臨巨大挑戰。
為了擺脫資金困境,尋求外部資金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慣常做法。從這個角度看,阿爾斯通出售部分業務的舉動不難理解。無論這場收購的結局如何,都應被視作企業的市場行為,雖然法國官方為保住其高科技品牌可能從中干預,但跨國企業為適應市場變化所作的業務或產品結構調整,一般不僅只是戰術性的短期行為,大多有著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
今年以來,世界大型跨國企業并購十分活躍。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全球并購交易規模已超1萬億美元。這是自1980年開始編纂該數據以來第三次超過1萬億美元的關口。其中,除微軟于近日完成了與諾基亞的收購交易外,醫療保健行業并購交易最多,且并購交易價值猛增。其中包括捷邁(Zimmer)以133.5億美元收購整形外科產品廠商BiometLVBHAB.UL;瑞士諾華制藥和葛蘭素史克達成逾200億美元的資產互換協議等。此外,臨近4月底,德國制藥廠商拜耳(Bayer)傳出消息說,即將出售其價值100億美元的塑料部門,以集中精力發展醫療業務;與此同時,總部設在紐約的輝瑞制藥有限公司也正尋求以近1000億美元競購英國阿斯利康。有業內專家預言,這項收購計劃不僅有望締造一個制藥行業巨頭,也將使今年本已頗具熱度的并購活動更加紅火。
有分析認為,企業并購特別是跨國企業并購或業務重組,往往意味著國際產業結構的重新分化組合,并引發各個行業產業鏈條和國際分工的再調整,這種變化源自市場需求的改變,尤其是在世界經濟周期性變化交替之際,市場格局肯定會有大小不一的變化。目前正值始于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退場,世界經濟增長溫和回升,在這一形勢處于明顯轉折之際,企業根據新的市場機遇及時調整業務結構,當屬明智之舉,恰逢時機。
此外,今年以來的并購活動雖然有籌集資金的目的,但最終還是專注發展優勢強項業務,這一特點在今年以來的醫療保健業并購中十分明顯,也是長期以來大型跨國公司一直采用的戰略戰術。
(經濟日報記者 梁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