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褪去 “康師傅關停”烏龍背后的行業隱憂
方便面行業面臨食品安全與消費升級雙重壓力
本報記者 吳瓊報道
一提及方便面,相信許多人都再熟悉不過了。這個被稱作“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的食品,自上世紀80年代被引入中國大陸后,一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據世界方便面協會統計,2015年中國方便面消費量達到404.3億份,名列世界榜首。但與此同時,有關方便面行業內部的負面新聞也不斷被傳出。
自2014-2015年康師傅被曝出“黑心油事件”后,近日一則有關“臺灣康師傅”解散的消息再度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隨后,“康師傅要倒閉了”“今后再也吃不到康師傅方便面了”等傳言便在各社交平臺瘋傳。
為此,康師傅控股于2017年1月2日連夜發聲明澄清,大陸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始終聚焦主業生產經營一切正常,無任何不利影響。另外,臺灣康師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系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經營范圍僅限臺灣地區,主營業務是方便面生產設備的租賃和進口,不涉及任何食品生產經營。因2015年后本公司在臺灣地區已不再委托其他公司生產銷售康師傅方便面,該子公司已無任何實質經營業務。
盡管這一事件是烏龍的,但方便面行業的困境卻是現實存在的。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方便面銷售已連續4年呈下滑趨勢,該行業的發展也陷入了困局。2014年,全國原有的28家方便面企業僅剩22家。其中,有9家銷售額下跌,全行業產量下跌10.6%,銷售額下跌7.9%。即便是排在前四位的企業,如康師傅、今麥郎的銷售額也分別下滑了3.45%、48.18%。
消費升級 方便面不再“受寵”
近年來,方便面行業確實在走下坡路,行業困境由來已久。在知名經濟學者、國家發改委特邀研究員郭凡禮看來,這并非單個企業所能解決的。該行業已經由成熟產業向夕陽產業過渡,且同質化嚴重、生產成本高、固定資產占比過高、管理頑疾難解、利潤率逐漸下滑。
“雖說在2015年,該行業的新產品層出不窮,無論從產品的色澤、口味、口感還是規格、外形以及包裝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突破。但不容忽視的是,在企業促銷活動結束后,高顏值的產品熱度退去,部分產品出現了銷售下滑的現象,產品品質提升亟待解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食品工業年鑒》副主編鄭宣東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道。
根據尼爾森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方便面整體市場的銷量衰退了5.4%,銷售額增長了2.3%。而僅康師傅方便面一家的銷量及銷售額市場占有率便分別占了42.5%、50.0%。
即便如此,在2016年前三季度報中,康師傅控股收益為69.13億美元,其中方便面收益約為25.11億美元,比2015年同期少了3.43億美元,跌幅達到12.01%。另外,財報還顯示,2013年-2015年,康師傅控股的收益分別為109.40億、102.37億、91.02億美元。與之對應的股東應占溢利則由4.08億元下滑至2.56億美元,下滑幅度不可小覷。
之所以會導致方便面行業陷入困境,在中國食品產業評論員朱丹蓬看來,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他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除了宏觀經濟因素外,還有來自于中觀的行業危機。
“中觀的行業危機問題主要體現在,整個大健康在突飛猛進的情況下,方便面行業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和標簽還屬于不健康的產品。”朱丹蓬說道。
對此,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也曾表示,隨著中產階層的崛起以及公共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們對綠色、營養、健康食品的追捧逐漸加強。與此同時,以方便面為代表的這類強加工型、油炸或大量添加類食品開始被消費者忽視。
根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方便面總產量為362.49億包,與去年相比下跌了8.54%。銷售額為490.91億元,較去年下跌了6.75%。
“如果我們的方便面在食材或輔料上能夠有較大的創新和升級,也有可能會顛覆消費者對它的定位。但這需要很多時間和費用。”朱丹蓬指出。
他還舉例道,“在這方面,統一與康師傅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如湯達人、黑白胡椒等產品,也是在往這個方向靠攏,只是短時間內還不會有較好的效果出來。”
郭凡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方便面行業即便是經歷過幾次大洗牌,存活下來的企業仍然無法突出重圍,消費升級所帶來的負面沖擊將是致命的。
這也就是朱丹蓬要談的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即微觀的企業以及消費者的問題。他指出,“在企業方面,關鍵是整個品牌、產品以及模式的老化。而在消費者方面,由于消費已經升級,但方便面產品卻沒有相應的升級。導致現在有許多的消費者對于方便面這個行業、產品等持有否定態度。”
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棕櫚油價格的上升也是影響方便面行業陷入困境的因素之一。且隨著近年來各大網絡訂餐平臺的興起,人們對方便面的需求逐漸被其取代,擠占了大部分市場。
食品安全致消費者信心不足
隨著方便食品行業品類近兩年的銷量增長放緩,品類均價也出現下滑,部分面米企業又開始實施低價競爭。鄭宣東指出,這種價格戰導致行業內偷工減料,食品安全等問題出現。
2012年7月,有媒體就曾報道稱,在河南省工商部門對其市場上的方便面食品例行抽查時,今麥郎食品有限公司的多款、多批次方便面被檢出酸價超標。
無獨有偶,2014年,康師傅的“黑心油”事件也一度令該公司陷入食品安全的漩渦。據了解,2014年10月26日,康師傅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該公司已于2014年10月13日終止了對臺灣味全公司的康師傅商標的品牌授權,臺灣味全公司不得再以“康師傅”為品牌在臺灣生產與銷售方便面產品。
“黑心油”事件發生不到一年時間,2015年8月2日,一則“臺灣導游稱康師傅使用餿水油”的視頻在網上又被瘋狂轉發。康師傅當時很快發布聲明,澄清大陸產品與臺灣黑心油事件無關。
但有業內人士透露,盡管康師傅已盡量與之撇清關系,以減少味全“黑心油”事件對其的不利影響,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這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不足。盡管在這之后,該行業也一直在努力宣傳產品的安全和營養,但不安全的標簽在消費者的心里卻早已根深蒂固。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方便面行業的發展,也使行業陷入困局。
在郭凡禮看來,食品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自從三鹿氰胺事件、地溝油事件被曝出后,食品行業風聲鶴唳,相關企業生怕跟安全問題扯上關系。而康師傅作為方便面行業的龍頭之一,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必然心知肚明,“黑心油事件”的出現是加速康師傅及方便面行業進一步衰退的因素之一。
朱丹蓬也同樣認為,康師傅的“黑心油事件”,是導致康師傅在整個品牌受損的最重要的原因。而它的持續的發酵,首先受害的就是臺灣。
他解釋道,“在整個臺灣,有很多的零售行業、企業都在抵制康師傅,這也是康師傅撤出整個臺灣市場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他看來,之后黑心油事件對于整個方便面行業來說也是有抹黑的連帶效應。演變成統一、康師傅、華龍、白象等,都受到這方面的沖擊。所以說,黑金油事件對于整個行業來說是滅頂之災。且康師傅在這方面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需要看到的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方便面》(GB17400--2015)于2015年頒布實施,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在鄭宣東看來,由于消費市場對方便面長期的誤解,方便面32小時不消化等負面新聞不斷。使得產品發展遭遇連續4年滑坡。他認為,政府應對食品行業的正面宣傳加以完善。
他還認為,方便面作為一個快速創新和發展的行業,應在現有食品安全標準之上,建立相關的質量標準配套設施,以服務于產品創新和行業自律。同時,還應倡導方便食品行業團體標準的建立,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地促進行業的創新,從而繁榮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樣、更豐富的選擇。
“目前,方便面的相關企業在產品的設計階段還是更多地關注其口感、口味、外形、成本及工業化生產的難易程度上。對產品配方的營養配比關注甚少。”鄭宣東對記者說道,吃飽、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健康,是人們飲食的多層級需求。健康、營養的食品是人們飲食追求的最終目標。特別是在新的膳食指南出臺后,對于降鹽的需求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他認為,未來,企業應將更多地關注點放在產品的創新上,通過工藝的改進和對營養、安全的基礎研究,使行業為消費者帶來更豐富的產品線。
(中國產經新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