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評:中日解開疙瘩,有難度但非不可能
安倍首相正式訪問中國,為改善中日關系又加注了新的動力。兩國領導人在會見中均表達了中日“互為合作伙伴,互不構成威脅”的愿望和共識,雙方還簽署了包括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基礎設施投資等在內的諸多協議,這些成果為今后的中日關系做出重要而積極的積累。
中日能否將此輪改善關系作為一個新起點,構建起兩國不斷擴大合作且不可逆轉的趨勢呢?下這個判斷尚有難度,但這樣的可能性顯然存在,且值得兩個國家共同努力去爭取。
中日對立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一度成為兩國各自烈度很高的對外沖突,但是仔細看,中日關系的基礎并沒有那么差,引發沖突的原因有些在兩國各自外交的其他方向也都存在。
比如釣魚島問題成為很長時間里中日關系不斷噴發的活火山,但是中國與多個國家都有領土爭議,且所涉面積或復雜程度要大得多,日本與俄羅斯的領土爭議面積也遠大于釣魚島。
在歷史問題上,日本右翼拒絕反思戰爭罪行,挑戰了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然而到后來日方那樣做更多針對了中國。日本一些人似乎用在歷史問題上另搞一套表達對中國的情緒,以此鞏固日本的國家和民族認同。
按道理說,中日關系不該惡化成那樣,日本社會尤其沒理由忌恨中國。因為第一,從明朝以來中國從沒有惹過日本,都是日本騷擾、侵略中國。第二,中日貿易額很大,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雖然中國崛起引起亞洲力量格局的變化,日本感到失落,也有因此生出的不安全感,但中日關系受到中國崛起遠超于其他方向感受到的沖擊,顯然有不合理性。
我們認為,中日關系以往的嚴重震蕩,不能完全歸咎于其中的一個國家,它更應被看成兩國不當互動的結果。另外我們深信,美國這個因素對中日關系產生了長期、戰略性的負影響,這種影響有時是公開的介入,而在有些時候是潛移默化的。美國東亞政策其中的一項任務就是防止中日形成不利于美國鞏固其在這一地區政治軍事存在的走近。
中國崛起對于重塑中日力量格局來說已經大體完成,日本對中國崛起的適應性也在逐漸形成,導致中日關系不穩定的變量開始弱化,促使中日關系長期穩定的條件在強化、增多,兩國結束不成比例的動蕩關系、實現彼此穩定合作的時代有可能真正到來。
從更長期的角度看,今后更有可能出麻煩的是美日關系。美日同盟的不平等性與美國同其他盟友的關系比起來尤為突出,美國在日駐軍至今有占領軍的味道,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日本的國家主權。美日的潛在矛盾比中日目前公開化的矛盾要嚴重得多。
日本要成為“正常國家”,最大的障礙無疑也在美國方向上。現在日本視中國為這方面的主要阻力,無論中國的實際態度是什么,它的這一認識都是不客觀的。日本的民族主義大部分都發泄到了中國頭上,這樣的情況不應該延續。
現在讓日美沖突,不現實,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已被美國壓服的日本不會有勇氣與華盛頓對立。然而結束中日對立的理由卻越來越充分,日本對中國的不滿高于對美國的意見,這無疑是一系列人為引導疊加的結果,而非事情本身性質所決定的。
綜上所述,我們看好中日關系改善的勢頭,也認為雙方停止相互外交消耗、爭取共贏應是兩國力所能及的戰略調整。希望我們的這一分析不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