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王一 實習生陳惠 北京
即使想買商住房,也頗費思量。
“我絕不建議你現在購買商改住的房子,居住價值不高,被深度套牢的可能性極大”,熟悉北京樓市的地產分析師任某,十分篤定地對向他咨詢的購房者說道。
2017年3月26日,北京市住建委等5部門聯合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yè)、辦公類項目管理的公告》。公告規(guī)定,商辦類項目不得擅自改為居住等用途,在建(含在售)項目不得出售給個人;二手項目出售給個人時,需滿足名下在京無房,且在京已連續(xù)五年繳納社會保險或者連續(xù)五年繳納個人所得稅。同時,商業(yè)銀行暫停對個人購買商辦類項目的個人購房貸款。
自限購政策頒布后,北京商改住項目像被打入了監(jiān)獄中暗無天日的班房,市場無人問津、成交滑入冰點。而限購前夕,以單純投資或“過渡性”置業(yè)為目的商住購房者,更是有被深度套坑中的感覺。
“醬油貴過雞”的商住房 斷送過渡性置業(yè)的夢
數據統(tǒng)計,自2017年的3月26日限購開始實施的兩年時間內,商住網簽量僅為6550套,同比下降93.1%,北京商住公寓類房源整體呈現出冰凍三尺現象。
從土地性質看,我國僅劃分為商業(yè)用地或者辦公用地兩種房地產資產,本質上并沒有“商住”一說,商改住從一開始就處于政策的灰色地帶。就北京市場而言,商住曾經是沒有“房票”者,面對房價日益高漲的過渡性選擇,即先上車,等公寓升值之后在進行二次替換住宅。但3.26限購政策中關于購買資格以及金融杠桿兒的限制,徹底斷送了早期商住購房者過渡性置業(yè)的美好愿景。值得關注的是,驚人高的二次轉讓費,也徹底弱化了該類房源的市場流通性。
在存量房市場中,“滿五歸一”是成交周期短的重要保證。原因在于賣方家庭唯一住宅且房產證滿五年的住宅產品,在交易過程中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而商住房源則沒有“滿五歸一”的優(yōu)惠性政策,再次出售必須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同時,交易還要繳納評估價與原價差額的土地增值稅,四級的超率累進稅率,征收額度至少在30%-60%,再疊加5.5%的營業(yè)稅,交易成本一般可達到物業(yè)交易總價的10%以上。這種“醬油貴過雞”的稅費現象,讓商住房的整體市場流通性變得極差。
不僅如此,商住房源投資價值不斷弱化后,其自身不能落戶,產權40或50年到期后也無法自動續(xù)期,以及商水、商電、戶型較差等先天性缺陷,變得愈發(fā)醒目,讓以居住為目的的購房者望而止步。
兩種聲音和一種作為
當下冰凍三尺的商住市場,深度套牢投資性購房者,斷送過渡性置業(yè)夢想,讓居住性目的購房者望而卻步的同時,對分析者的判斷以及開發(fā)商的動作,也呈現出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性影響。
對未來的預判上,一般觀點認為,商住公寓這一特殊業(yè)態(tài)有可能逐漸消失于新房市場。而在存量房市場,因其市場價格比普通住宅低兩到三成,區(qū)位條件多數較好,仍將有一定的受眾群體,但其交易管理模式與普通住宅也基本一致。不過,在商住房源政策不調整的前提下,市場無論是交易還是租賃,行情都很難有大起色。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商住的持有價值在提高,從出租角度看,商住房的租售比要比住宅高很多。不僅如此,在以500平米以上的大戶型商辦為主力的市場中,5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優(yōu)地段產品的稀缺性價值將會逐漸凸顯。
冰凍三尺的商住市場對于房企的影響,最為直接的表現在了土地交易上。2018年,北京土地市場成交商辦用地的規(guī)劃建面為158.69萬平方米,相比2016年幾近腰斬。而2019年至今,北京尚無商辦用地成交。與此同時,北京商辦用地,以及一些配建大面積商辦產品住宅用地也頻頻出現流拍流標。房企對于商辦用地的價值判斷持續(xù)走低。
而對于不能從中快速套利的已建商住項目,開發(fā)商則更多的將產品向自持方向去增配,以彌補其先天性質感較差的缺陷。以順義區(qū)的尚峯壹號項目為例,開發(fā)商用了4年時間、4億的成本,在該項目上建造出了相對于四分之一個北海公園大小的海德公園。20萬平米海德公園,占用整個項目近一半的土地。為更好的凸顯公園價值,其挑高3.5,面積182—201的產品,更是實現了戶戶270°觀景設計。這一以用戶自持為目的的增配做法,也是開發(fā)商應對冰凍三尺的商住市場的另一種選擇。不過這一增配的效果如何,還有待于市場的進一步檢驗。